1. 知识整理背后的思维逻辑
知道却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结构化的知识是最有力量的。
笔记侠团队价值:挑选最有价值的内容,不管是课程还是书,以笔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洗手。
1.1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现实困境
- 信息太多,阻塞了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通道,使我们的信息过滤器失效了。
- 每个人其实都有对知识和信息的焦虑感,有选择的焦虑,有思考的焦虑,有行动的效力。
- 很多人从来不做记录,总以为自己聪明到什么都记得住。事实呢并非如此。我们总是忘掉很多东西,尤其是重要的东西。
- 记录是破解这个困境的工具。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会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的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保持记录很可能是解决大多数人遇到事情乱纠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1.2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人的大脑本身就是网状的结构,当你有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增长一个新知识是一个。但当你有一万个旧知识的时候,你再去接触一个新的知识,其实已经不是在增加一个新知识了。意味着你在用那个新的知识跟你过去很多旧的知识建立联系。所以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联系。
- 建立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然后能够不断的应用和实践。每次接受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有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这些知识可以放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使用呢?
- 学会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逐步的观察周边的事情,进行思考和改进。
刻意练习,学习理论,想办法用多种现象解释他,然后在行为中应用改变。遇到现象多思考背后的本质,以及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
1.3 活跃学习者和不活跃学习者
- 活跃学习者:除了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还喜欢参加各种学习,参加各种拆书活动,去学习时间管理,去听各种TED演讲,参加各种社群。
- 不活跃学习者:看了书也在课堂上问过一些问题,后面就不知所踪,不知道去哪里了。
很多活跃学习者仅仅停留在学习上,只是成为了知识的容器。相反获得了成功的不活跃学习者深知学习只是工具,不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 ,更愿意下功夫,并持之以恒真正去做好一件事情,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做不好不罢休。
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去学习行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没有时间为知识焦虑的,你也就有了自己对信息和支持的过滤器。
1.4 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简单来讲呢,就是知道却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知而不行:太急躁,没有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整天空想不搞好时间。
行而不知:每天过的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任意而为,完全不知道思考工作和生活,得过且过,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努力。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做的好,做的不好,没有目标方向和自知之明,找不到人生意义。
一个人说知道的时候就要把行动包含在里面。
1.5 总结
刻意练习:搜索知识领域 达人,学习他们的知识整理方法。
2. 读书笔记:知识达人的学习利器
2.1 结构化的知识最有力量
结构化的知识其实是最有力量的,完整式的学习才最有效。因为一旦知识结构片面或者学习片面就会有漏洞。所以你要学会结构式的看书学习,而不是泛泛的浏览。
曾国藩先生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说道,避重就轻是读书之大忌。他恪守读一不二的古训,也就是一本书不读完,不读第二本,拒绝游手好闲似的读书。
2.2 三种高效阅读的方法
- 同一个大主题下的多种子主题阅读。如果你要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你可以请专家推荐或者自己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基本相互匹配的书。至少去读上两遍左右,包括快速通读和重点精读。然后再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个阅读,获得对书籍、这个领域知识的整体理解。
- 同一个子主题下的多视角学习。针对同一个子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不同作者的书。然后从中参照对比反复阅读,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开拓这个子主题里面的思路。
- 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对自己关注的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你可以尝试拟一个大纲出来看看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还需要补充什么,哪里还需要深入。然后再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可以有针对性的阅读思考和实践,最终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2.3 五个附加的小建议
- 要有追问意识。用自己的思想去拷问、反思自己。
- 要学会提问。问出好的问题胜过得到最好的答案。
-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训练体系。建立完善的训练体系来强化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
- 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本源应该是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 要用输出带动输入。多输出,多和别人分享,在与他人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你会获得更多。
2.4 笔记三部曲RTG法则
- R(Record)摘录笔记。又叫原文摘录,通过记录来帮助记忆,真正好的书是非常复杂的,他有多种的层面经得起细细的品读。这里建议你可以先把书里面的核心观点、方法论和案例摘录出来。很重要的句子标红或加粗。关于这种摘录的方法,现在有个很流行的快速读书方法,就是拆书。拆书就是拆解一本复杂的书,把其中的骨架和知识点找出来,用笔记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拆书的价值有两个,第一就是拆书的过程,它是一个快速又全面通读书籍的过程,不会因为跳读而漏掉核心的信息。第二就是这个拆书的结果要形成书的要点笔记的记录,让人对书的整体知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很多人会将拆书的结果做成一个思维导图。
人的学习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以及调动这些关键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我们判断一个笔记达人摘录笔记做的好不好,就判断他有没有把知识结构和概念说清楚,说明白,案例是否翔实。
-
T(Tidy)转述笔记。通过整理来帮助你思考转述,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把我们掌握的整个框架,包括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的知识,很好的转述出来。
- G(Go)感想笔记。记录整理后的行动,也就是读后感,或者是复盘笔记。它的做法是从书里找到一个有感触的点。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引申放大,试图对自己的行动如启发。这是一种成人式的学习。这种启发自己行动的感想笔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需要强调应用于实践,强调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多分享读书笔记。做完读书笔记可以参加各种读书社群,通过分享自己的笔记来获取别人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自己做笔记的技能。
2.5 总结
道:通过完整式的学习搭建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刻意练习: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一篇读书笔记。
3. 课程笔记:过耳不忘的核心秘密道理
理解才是做课程笔记的精髓所在。我们做课程笔记强调的是有逻辑有重点的记录内容,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理解能力,要抓取能力。
3.1 做课程笔记的四个好处
- 有助于理解课程的内容。课程本身就是有个严格的逻辑在里面的,我们就可以通过做笔记来帮助我们理解课程内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这又是一次刻意学习的过程。所以做课程笔记的人,他的收获其实是整个现场仅次于老师的,远远高于普通听众。
- 有助于更好地向自己面向的人传播知识。
- 有助于职业社交。一篇得体的笔记能让别人眼前一亮。
- 有助于岗位技能的提高。
3.2 做课程笔记有什么用途?
-
给自己看。常使用自创符号+图片+手绘+思维导图,文字少,关系复杂,可视化强。
-
给别人看。一般为文字版,搭配图片,关系清晰结构性强,例如笔记侠公众号文章。
3.3 如何做课程笔记(RTG方法)
-
R(Record)记录
-
做课前预习。人的大脑它不允许空白和问题存在,如果能做好课前预习,再在课程中调动起来,你就能寻找答案。小技巧是看讲课的老师讲过的内容,或者提前看这个课程的相关知识,在上课之前有多一些理解,整个课程部分内容对于你是透明的,会增加你对课程的理解。
-
听课时候全神贯注。上课时候不要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不相关的事情,要全神贯注在听课上,老师讲的明白就跳过,讲不明白你就记下来,课后再去跟进解决掉它。
-
课程记录。现场记录或者将录制的语音转化成文字。
-
T(Tidy)整理
-
去除掉语气词、口头禅、脏话、重复的话。
-
梳理逻辑,重新搭建文章结构。
-
替换掉生僻词。生僻词是指老师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下跟他团队默契配合产生的词汇。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辨别出来,把它转换成大家能够接受理解的词汇。
-
增加批注。如名词解释、背景资料、补充案例、延伸阅读。
- G(Go share)分享
优化版式、配图,将其发表在网上或者社群中。
3.4 如何判断课程笔记是否优秀
- 逻辑性好不好。
- 结构化如何。是否有助于自己或者别人全方位的思考。
- 信息量到位,观点清除,推导过程明确。
3.5 总结
刻意练习:做一份课程笔记。
4. 计划笔记:老板眼中的高效员工
4.1 工作笔记存在的意义
课程笔记是为了记忆,工作笔记是为了遗忘,无需面面俱到,技巧与效率兼备。
4.2 三种工作笔记本
- 日程笔记本。用来管理日程安排,需要方便做计划,尺寸中等,横轴日期,纵轴是具体时间安排。
- 航母笔记本。用来记录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记录大量信息,尺寸越大越好。
- 灵感笔记本:用来记录灵感,尺寸越小越好,便于随身携带。
4.3 工作笔记的记录方法
- 将事件完整收集。罗列这一周这一天需要做的所有事情。
- 将事件进行分类。
- 重要紧急:优先处理
- 紧急不重要:次优先处理
- 重要不紧急:花费大部分时间
- 不重要不紧急:慢慢处理
4.4 工具
- 纸质便笺
- 手机APP
- 苹果的提醒日历
- 365日历
- 滴答清单
4.5 总结
其实我们做计划管理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习惯的养成,因为计划的管理它是一件持久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把事情分类,会安排时间的需要练习,刻意练习之后才会变成习惯。
5. 会议笔记:职场达人的超级保险箱
5.1 如何有效开会
- 会议前 准备:日期,具体时间,参会人员,会议主题,留待后续复盘使用。还需要看看上一次会议什么时候举办,落实了多少。
- 记录想到的点子,千万记得别人讲话时候不要打断别人,你先记好,然后等别人讲好,轮到你发言的时候,再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 开会结束之前把结论梳理好,跟大家再三确认。这个确认的部分就可以变成会后的待办事项,照着做就行了。
5.2 如何做好会议笔记
- 明晰会议目的。每个会议都会有个主题,会议上千万不能什么东西都记录,清楚了会议主题,就会清楚地知道什么信息与你解决问题相关的,千万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 区分事实和意见。会议本来是用来陈述基于事实总结得出的想法的场所。但是会议中有不少人经常是我觉得、我猜,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补充问一句,方便说一下你这个意见等理由吗?或者请问你是基于什么事实提出来的?往往提出者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并没有什么依据。
- 记笔记的目的是帮助判断最终得出结论。麦肯锡对记工作笔记的解释很赞,记工作笔记绝对不是一件机械的盲目的重复劳动,而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是为了记而记。
- 会议结束前,要习惯快速的回顾本次会议笔记。查看需要确认的事项是否都有了明确的答案,注意是明确的。
5.3 如何记灵感笔记
- 立马记录
- 随手记录
6. 思维导图:瑞士军刀式的思维工具
6.1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被称作脑图,是发散性思维应用的一个最佳工具。它从一个中心点展开,每个单词或者图像自身就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连接项,它能有效锻炼 我们的可视化思维。
从用途划分
- 输入。输入主要有记录的作用。比如读书笔记、课程笔记等等。
- 输出。输出主要有思考的作用,比如策划方案、头脑风暴等等。
从表现形式划分
- 手绘制作
- 软件制作
6.2 为什么要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能够实现很多功能,帮我们解决不同的问题。他可应用在读书笔记、课程笔记、会议笔记等等方面。
- 能够让关键的概念之间的联系更加一目了然,把脑海之中发散性思维的脉络具象化。
- 能够更好的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好知识联系之后就能够更容易加强记忆。
- 能够依据事物的关联性联结在一起,帮助你更快速的加以回顾。
6.3 如何做思维导图
实战营演示。
给大脑做整理是开始思维导图的前提。对大脑的断舍离可以说是简化,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刻意练习:
1. 选一篇干货文章做一篇思维导图
2. 在最近学习的新内容或课程中选择一章,用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理解。